|
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本底调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文章来源:科技合作处、分类室 | 发布时间:2025-11-03 | 作者:文/王治宇,罗芃睿;图/李文胜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10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承担的“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本底调查”项目,在昆明植物所举行了结题验收会并顺利通过验收。昆明植物所孙航院士为该项目负责人。昆明植物所科技合作处处长周兵、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邵亭龙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及昆明植物所的五位专家组成了验收专家组。邓涛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任务书完成情况、亮点成果等。项目团队严格依照任务书要求,系统开展了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创新应用“e科考”智能APP,实现了从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到数据库建设的数字化与一体化研究流程,创新性地构建了国内自然保护区可定位、可追溯的维管植物数据库。 该项目共采集植物标本3017号(9100份)、DNA样品6000余份,确认维管植物217科、1237属、3756种,较以往记录增加约53%,并发现多种新记录和新物种。项目执行期间完成了《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科考报告》和《云南黄连山维管植物图鉴》的编著。 验收专家组围绕自然地理环境、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及野外科考新范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质询,并对项目后续工作设想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并超额实现了合同目标,为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研究提供了系统基础数据,对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项目的实施深化了对黄连山地区植物多样性与植物区系的科学认识,为红河州乃至滇南地区的生态安全与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项目执行期间,项目团队成员为保护区管理人员开展了业务培训,建设了植物多样性信息平台,促进了科研成果向保护管理实践的有效转化。 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李保和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调查项目的圆满完成,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项目组骨干及成员代表,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元阳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红河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未来,昆明植物所将继续与地方林草主管部门深化合作,推动科研数据与保护管理的深度融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结题验收会现场
会议合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