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去哪儿“森林侦探养成计划”科普活动结束
文章来源:昆明植物园 | 发布时间:2025-07-16 | 作者:丁怡丹,何金红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7月1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精心策划的科普活动系列“暑期去哪儿——森林侦探养成计划”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共招募了23位7-12岁的“小侦探”。“小侦探”们在专业导师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从晨曦到夜幕、深入土壤微观世界与复杂生态系统的沉浸式科学探索之旅,用好奇心和行动力破解自然奥秘。
活动伊始,“小侦探”们便俯身大地,从认识一捧看似平凡的土壤开始破案。进入享有盛誉的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扶荔宫、羽西杜鹃园、百草园、金缕梅园等专类园,孩子们化身“土壤分析师”,穿梭于热带雨林、热带荒漠、亚热带、温带等不同气候带区域,触摸土壤,细致观察,对比疏松透气的沙质土、肥沃湿润的腐殖土和粘性沉重的红壤。不仅清晰辨识了土壤结构、颜色与质地的巨大差异,更在导师引导下,发现了植物为适应不同土壤环境而展现的生存智慧——沙漠植物的深根系与多浆叶片、雨林附生植物独特的“气生根”。这些无一不是环境塑造生命的生动教材。

下午,科学教室变身“侦探技术中心”。小侦探们运用专业工具,进行土壤物理特性检测,感受不同土壤的颗粒感与孔隙结构;通过保水性实验,直观理解土壤像海绵般吸水与保水的关键能力,认识到这直接关系着植物能否“喝饱水”;酸碱度检测则揭示了土壤的“性格”(酸性、中性或碱性),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不同的植物喜欢的土壤“口味”不一样啊!这些动手实验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触摸的真相,深化了对土壤功能的认识。
植物栽培要注意些土壤什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有更深的体会。在生态瓶制作环节,孩子们精心挑选土壤、植物,亲手构建起一个个迷你的自循环世界。他们已然意识到土壤是生态瓶的根基,它提供养分、调节水分,是微小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家园。后期,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生态瓶带回家,通过持续观察瓶中土壤湿度变化与生物状态,将深刻体会到土壤健康对整个微小生态系统稳定的决定性作用。

而随后的“生态系统大作战”游戏将学习推向了高潮。通过角色扮演,深刻体会了食物链传递、物质循环以及当某一环节(如土壤退化)遭到破坏时,整个系统如何陷入混乱甚至崩溃。

当夜幕降临植物园,“小侦探”们手持探灯,开启了神秘而兴奋的夜巡,寻找土壤的生命张力。在静谧的夜色中,他们屏息凝神,轻轻拨开落叶层,探寻枯木和土壤表层活跃的“夜班工作者”,各种节肢动物在腐殖质中若隐若现。这堂生动的夜间自然观察课,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土壤作为庞大生命库的活力,理解了即使在人类沉睡时,脚下这片土地依然生机勃勃,演绎着不可或缺的生命循环。

一天一夜的侦探之旅虽短,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土壤的奥秘,更有并肩探索结下的情谊。期待这群小侦探们怀揣着今日点燃的好奇心与责任感,在无垠的自然画卷中继续他们的发现之旅,思考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成为未来家园的坚定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