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工作进展

5种杜鹃花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昆明植物园陆续开花

文章来源:植物园  |  发布时间:2025-05-06  |  作者:文/魏薇;图/魏薇、刘德团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近日,5种杜鹃花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陆续开花,它们分别是长梗杜鹃(Rhododendron longipedicellatum)、短梗杜鹃(R. brachypodum)、海南杜鹃(R. hainanense)、折萼杜鹃(R. auritum)和朱红大杜鹃(R. griersonianum),这标志着这5种杜鹃花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取得初步的成功。

长梗杜鹃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马永鹏研究员、蔡磊副研究员发表,为当前国内外不可多得且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云南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其美丽的树形、大而明亮的纯黄色花朵赋予了这个物种极高的观赏价值。目前,仅发现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石灰岩生境的5个野生种群。此次开花的长梗杜鹃是通过对野生个体扦插繁殖获得,现收集保育在昆明植物园保育圃内,20251月迎来了花期。

短梗杜鹃原产重庆金佛山,零星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的区域。其生境破坏严重,分布区狭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被收录在IUCN红色名录中,濒危等级为极危(CR)。20253月上旬至4月上旬,短梗杜鹃在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温室迎来了首次开花。此次开花的植株于2018年自重庆金佛山引种。

海南杜鹃产海南和广西南部,生于海拔300-700米的山地、林缘或溪边,是珍贵的中国特有杜鹃花。海南杜鹃兼备高观赏价值和稳固河岸的生态功能,且分布海拔低,是海南极具开发应用潜力的野生花卉资源。目前,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加上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海南杜鹃的野外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其种群规模在不断变小,成熟个体数小于1000株,且分布区域狭窄,分布点少于五个,被收录在IUCN中,濒危等级为易危(VU)。20253月至4月,海南杜鹃在昆明植物园保育圃内竞相开放。此次开花的植株是2019年从海南采集的海南杜鹃种子的播种苗。

折萼杜鹃产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2000-3000米的片麻岩的峭壁和砾石中,被《The Red List of Rhododendrons》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折萼杜鹃的模式标本采自西藏东南部米林县,采集人为Frank Kingdon-Ward,采集时间为1924年。自此,该物种野外再无采集信息。20216月至20226月,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考队对折萼杜鹃进行了考察,仅在墨脱县发现两个种群、成熟植株不足300株。科考队采集了拉格种群的幼苗,在昆明植物园构建了迁地保护种群,并采集了两个种群的DNA材料,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经过3年的精心养护,20254月上旬,折萼杜鹃在昆明植物园安家后首次开花。

朱红大杜鹃分布于云南腾冲,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国际园艺学界开展杜鹃花杂交育种最重要的亲本之一,自名称发表后野外消失数十年才被重新发现,是典型的、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研究保护团队对朱红大杜鹃开展了保护基因组学研究,解析濒危原因,对抢救性保护行动提出了建议,并成功进行扩繁与迁地保护。朱红大杜鹃自20244月下旬开始在昆明植物园内开花,近日,再次迎来了花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