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工作进展

羊肚菌初步实现工厂化栽培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21-03-02  |  作者:赵琪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羊肚菌Morchella spp.),也称羊肚蘑、羊肚菜,因菇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是世界上名贵的食用菌,为欧美国家餐桌上的高级食品。云南、四川、西藏、甘肃和新疆等地是我国野生羊肚菌的主产区,但生长期短、产量低、难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野生羊肚菌在市场上鲜见其“芳容”,即便有售,其价格也高达数千元一斤。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从早期的仿生栽培走向了如今的大田设施栽培,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应,而且在脱贫攻坚和脱贫致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大田设施栽培仍然受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制约,难于实现同一大田四季栽培的目的。此外,大田栽培还受土壤环境中的农残、重金属等的影响,羊肚菌质量不易把控。 

  在国内外,冬菇、侧耳、双孢菇等都已实现了工厂化栽培,但羊肚菌能否工厂化栽培并产生经济效益,尚缺乏成功案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珍稀食用菌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于2021年春初步实现了羊肚菌工厂化栽培,产量从以往的每平方米不足0.5kg提高至目前的2kg。在工厂化栽培基地的一个出菇房里,培养架上一朵朵羊肚菌生长在菌床上,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集约化生产,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羊肚菌从播种、摧菇、到成熟,由幼嫩时的淡黄色到成熟时的黑褐色,生长周期为80天。 

 

  珍稀食用菌研究团队2007年以来一直开展羊肚菌的栽培研究,2016年开始羊肚菌工厂化栽培试验。从品种选育到研发栽培,经历了数十次失败,最终于2021年2月,成功研发出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成套新技术,实现了工厂化栽培羊肚菌的目的。 

  羊肚菌的生长发育与栽培基质、氧气、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密不可分。羊肚菌栽培全程在精准控温控湿的菇房内进行,既保证了羊肚菌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也杜绝了农药、化肥及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羊肚菌正在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开启了智慧农业新征程。目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羊肚菌研究成果已获得1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同时,5个羊肚菌新品种正在申请品种鉴定。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