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left
新闻动态
头条新闻

第三届自然杂交与生物多样性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文章来源:科技合作处  |  发布时间:2019-10-28  |  作者:文/马永鹏,贾颖;图/杨云珊,李涟漪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191026-1027日,第三届自然杂交与生物多样性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功举办。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吴征镒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植物学会承办,全国科学院联盟生物多样性分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B类先导办公室协办。来自全国54家单位的25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杨永平致辞 

  在1026日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吴征镒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杨永平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专家学者到昆参加本次学术交流会表示欢迎。李德铢研究员代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生物多样性B类先导办公室致开幕辞,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会议,分享新成果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处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秘书长朱卫东主持。

  本次会议围绕物种生物学、自然杂交与网状进化、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等研究热点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讨论,探讨自然杂交与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演化与维持机制等诸多科学问题。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张大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分别作题为“物种形成——我们到底知道多少?”、“系统发育和种群基因组学揭示种间杂交现象普遍存在”和“基因组测序揭示木本竹子支系的起源与异源多倍化”的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 

  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和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作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研究类群多样,内容涵盖物种自然杂交与基因渐渗、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多倍体进化与适应、系统发育与网状进化等当前研究热点。参会代表积极提问,现场气氛活跃,学术交流热烈。会后,各位专家学者在昆明植物园进行现场交流。 

 

专题报告 

 

 

会议现场 

  自然杂交在生物物种适应性进化、物种形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学者相继对野生稻、核桃等重要经济作物杂交起源的解析,自然杂交在推动进化生物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意义重大。在方法层面,随着越来越多非模式植物的全基因组信息报道,基于全基因组数据解析自然杂交将成为今后相关研究的主流和常态。 

  据了解,2016年和2017年,第一届和第二届自然杂交与生物多样性学术研讨会分别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办。本届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了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会议合影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