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昆明植物所完成喜马拉雅边境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考察

文章来源:分类室  |  发布时间:2025-08-18  |  作者:张鹭璐、张良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我国喜马拉雅山腹地的边境区域保存着完整的天然植被,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为全面掌握喜马拉雅边境地区植物多样性本底资料,在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应急任务(项目编号:2024QZKK0200)和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Z202501ZY0151)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于20256-7月对滇藏边境关键区域开展了系统的蕨类植物考察。

本次考察历时36天,路线涵盖中缅边境的云南泸水、福贡、贡山等县,以及西藏察隅、墨脱、米林、朗县、隆子、错那、措美、洛扎和浪卡子等边境县市。考察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分异显著,团队多次尝试深入边境最前沿,收集调查空白区域的数据。野外工作期间,高黎贡山的持续强降水,察隅和墨脱地区的蜱虫、蚂蟥、吸血蠓及毒蛇等对考察构成严峻挑战,考察队员同时克服了高原缺氧与长期野外作业的疲劳,最终圆满完成既定目标。

团队共采集标本1015号(云南段312号,西藏段703号)、3000余份;拍摄生态照片12500余张。考察记录了一批喜马拉雅地区的特色物种,包括:高黎贡山分布的乌木蕨(Blechnidium melanopus);墨脱阔叶林中局部密集生长的喜马拉雅双扇蕨(Dipteris wallichii);墨脱高海拔区域成片生长的黑秆蹄盖蕨(Athyrium wallichianum)等,见图1

1喜马拉雅地区的特色物种

此次考察重点关注了蕨类植物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调查从墨脱雅鲁藏布江600多米的江畔至洛扎5363米的蒙达拉山口。初步的观察总结显示,原生植被中蕨类多样性在2200–2800米海拔段最为丰富,例如在海拔2670米的树干上即记录到假瘤蕨属(Selliguea s.l.4个物种共生的现象,见图2

2同一树干上的四种假瘤蕨属物种

此外,团队更新了多个物种的垂直分布纪录,包括:3010米悬崖附生的松叶蕨(Psilotum nudum)、5090米岩缝中的稀叶珠蕨(Cryptogramma stelleri)、及5098米石隙分布的冷蕨(Cystopteris fragilis)等,见图3

3蕨类植物垂直分布的新纪录

本次考察全程采用昆明植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e科考平台(EKK),通过移动端APP实时录入采集数据与生境等信息,确保科学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累计完成2175条观测记录(含全部1015份标本数据)。

在野外考察中,团队采集到600余号尚未能鉴定到种的标本,主要涉及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等蕨类植物大类群。这些标本的详细形态研究和亲缘关系分析将在后续室内工作中展开,预计将提供一批喜马拉雅边境地区蕨类植物新资料,进一步丰富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