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昆明植物所揭示跨界循环系统在植物生长与微生物风险调控中的关键机制

文章来源:种质库  |  发布时间:2025-04-22  |  作者:刘栋,于富强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随着全球农业集约化发展,每年产生的 140 亿吨作物秸秆与 1.25 亿吨畜禽粪便面临处理难题,传统堆肥技术因木质纤维素降解效率低、病原菌与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残留等问题,难以实现安全高效利用。与此同时,畜禽养殖中抗生素(如土霉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植物系统中 ARGs 与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传播风险加剧,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与生态环境。“农业废弃物既是‘污染源’,更是‘资源库’如何通过微生物转化技术,将秸秆、畜禽粪便与食用菌残留基质串联成闭环系统,同时解决农牧有机质绿色高效利用与作物生长需求双重问题,是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与绿色发展专题攻关组的重要方向。基于云南丰富的农牧有机质和真菌资源,团队选择珍稀食用菌—大球盖菇作为核心转化媒介,构建了畜禽作物-食用菌(Livestock-Crop-Mushroom,LCM)跨界循环系统,通过“秸秆-牛粪共堆肥 → 食用菌栽培 → 菌渣再利用”,研究LCM终产品对燕麦生长及根际微生态的调控效应。       

研究对比分析了传统堆肥(St,秸秆 + 牛粪)与菌渣添加堆肥(StM,St + 菌渣)对燕麦生长及微生物的影响,获得以下创新发现:

(一)微生物群落结构重塑

功能菌定向富集:线性判别分析显示,菌渣堆肥处理下,根系富集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放线菌Lechevalieria、茎部富集促生长细菌Hypnocyclicus、种子富集抗逆微生物Halomonas,形成“根种子”组织特异性有益微生物群落。同时,菌渣堆肥处理中病原菌(如MycosphaerellaBrucella)在茎部与种子中的丰度分别降低 36% 与 7%,凸显菌渣在病原菌抑制中的独特优势。

腐生菌-病原菌竞争:根际土壤中腐生真菌比例较对照提升 29%,病原菌功能群占比从 24% 降至 15%,LCM 系统通过腐生真菌(如大球盖菇)的竞争性优势,重构土壤微生物功能网络,抑制了病原菌增殖。

(二)植物生长性能明显提升

根系发育与养分吸收优化:菌渣堆肥处理显著提高根系表面积与须根密度,根际土壤中有效氮、磷含量分别增加 12% 与 9%,表明菌渣中的菌丝残体与代谢物可改善土壤状况,促进植物对养分的高效利用。

产量与品质协同增加:与对照相比,菌渣堆肥的添加使燕麦鲜重提升65%,牧草与籽粒产量分别提高 68% 与 50%。菌渣堆肥处理下,燕麦粗蛋白含量提升 5.1%,表明其对氮素吸收与蛋白质合成的促进作用,这与土壤中氮循环功能基因(如asn Bgdh)的富集密切相关。

(三)有机(生物)污染物显著降低

残留抗生素高效降解:通过高温堆肥与LCM联合作用,牛粪中土霉素残留从 3232 μg/kg 降至燕麦种植后的 630 μg/kg,降解率达 80%,证实 LCM 系统在切断“畜禽土壤植物”抗生素残留传递链中的关键作用。

病原菌与抗性基因同步消减:宏基因组分析显示,菌渣堆肥处理使燕麦种子与茎部病原菌丰度较传统堆肥分别降低 7% 和 9%,特异性富集的有益微生物(如根际腐生真菌Pseudocosmospora、种子内生细菌Halomonas)通过竞争排斥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抑制病原菌定植。更重要的是,菌渣堆肥处理显著降低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其中土霉素相关抗性基因减少 46%,显著高于传统堆肥20%的消减效果。

1 畜禽作物食用菌(LCM)循环:植物生长提升与微生物风险阻控的环境友好系统

研究过多组学技术(宏基因组、内生微生物测序)与功能基因分析,首次阐明了 LCM 系统中生物肥料对作物空间(根际茎部种子)微生物的深刻影响。该研究不仅为农牧有机质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高效解决方案,更为阻控农业微生物风险提供了新路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 “双碳” 目标的推进,LCM 跨界循环系统有望发展成为链接农牧有机质清洁利用、作物绿色增产和农耕区环境保护的理想模式。

成果以Livestock-Crop-Mushroom (LCM) Circular System: An eco-friendly approach for enhancing plant performance and mitigating microbiological risks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Nature Index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刘栋为论文第一作者,于富强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6050302)、云南省振兴人才支撑计划“青年人才”项目(YNQR-QNRC-2019-025)和云南省科技创新计划(202205AD160036)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