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新华社】半月谈丨一朵花,能否数年不凋谢

文章来源:新华社  |  发布时间:2025-05-13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对话嘉宾

鲁元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云南省花卉协会副会长、永生花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奋勇(云南省花卉协会会长)

瞿健文(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会长)

巴巴尔·伊贾兹(云南农业科学院博士后)

长井睦美(日本永生花协会常任理事)

永生花不仅是一种产品创新,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的桥梁,为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这是来自“第一届国际永生花系列学术研讨会”上的专家共识。

第一届国际永生花系列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收到长井睦美赠送的永生花 罗建国 摄

中国鲜切花产量持续攀升,永生花产业以其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魅力成为花卉领域的新亮点,永生花产品远销澳大利亚、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近期,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永生花系列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永生花的多重价值。

科技赋能:永生花的创新之路

鲁元学:永生花的诞生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高分子材料置换技术和植物细胞水分保存工艺,我们成功将花卉的观赏周期从几天延长至数年。云南作为中国花卉产业的领军者,自主研发的永生花技术已获得80余项国家专利,产品出口至40余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结合5G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数字化管理,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5%。未来,我们将重点攻克环保保色剂和生物降解载体技术,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巴巴尔·伊贾兹:基因编辑技术为永生花的原料培育提供了新可能,我们现在可以精准改良花卉的色泽、香味和寿命。例如,抑制乙烯合成基因能显著延长鲜切花的保鲜期,而编辑花青素基因可创造出自然界罕见的蓝色玫瑰。云南农业科学院在花卉基因编辑领域已取得多项突破,如成功培育出抗病害、低水耗的花卉新品种,为永生花产业提供了更优质的原材料。此外,我们还探索将花卉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瞿健文:智能化生产是永生花产业升级的关键。云南已研发出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其核心设备“智能系统脱、染色机”通过软件控制系统实现了高效、精准的加工流程。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耗,使中国永生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2023年,云南永生花产业年产值突破16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文化传承:永生花的艺术价值

李奋勇:永生花是花卉文化的创新载体。在云南,我们将傣族织锦、彝族刺绣等非遗元素融入永生花设计,打造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产品。例如,以《南诏画卷》为灵感的花艺屏风,让历史场景“活”了起来;与剑川木雕结合的立体花艺作品,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融合的典范。这种“活态传承”模式,让永生花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长井睦美:在日本,永生花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108支玫瑰象征求婚,12支代表“唯一”,这些花语文化通过永生花得以永久保存。我设计的永生花饰品和婚礼装置,既保留了鲜花的自然美感,又赋予其永恒的意义,深受年轻人喜爱。中国的永生花产品在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上同样令人惊艳,尤其是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为全球市场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第一届国际永生花系列学术研讨会休息期间,长井睦美与相关人士交流永生花技术 杨林凯 摄

瞿健文:永生花的艺术价值正在被全球市场认可。其高端定制产品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中占比达20%,与LV等品牌的合作系列售价高达数万元。云南的永生花艺术品年增长率超15%,成为高端市场的新宠。此外,永生花在婚礼设计、家居装饰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渠道。

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合作

鲁元学:标准化和国际化是未来的重点。我们正与国际同行共同制定永生花品质分级和生产规范,推动中国技术成为全球标准。云南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永生花原料种植基地,并计划建立国际研发中心,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同时,通过“永生花+文旅”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体验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促进三产融合,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

巴巴尔·伊贾兹: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云南的花卉废弃物回收系统可将80%的残花、枝叶转化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实现“零浪费”生产。这些实践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全球花卉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借鉴。

李奋勇:永生花为云南花卉产业注入了新动能。传统鲜切花产业面临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问题,而永生花通过深加工将亩产值提升10倍以上,带动了包装、设计等配套产业发展。2023年,云南永生花产业出口量年增30%,增加了超5万个就业岗位,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云花”品牌国际化,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营销,进一步拓宽全球市场。

瞿健文:永生花的魅力在于它既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又绽放在创新的枝头。从科技突破到文化创新,从产业升级到全球合作,中国永生花产业正以多元价值重塑花卉产业的未来。在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下,这朵“永不凋谢的花”将继续书写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和谐篇章,为世界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采写:半月谈记者孙敏)

(新华社 2025年5月8日)

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