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都市时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揭秘羊肚菌病原菌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2-10-25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10月24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霉菌性枯萎病(D. longispora)是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最主要病原菌。该研究明晰了羊肚菌真菌性病害引发的核心种类及其形态与显微特征,为进一步的种植防控奠定了基础。

  羊肚菌是举世闻名的珍稀食用菌,市场需求旺盛。自2012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羊肚菌的人工大田栽培,并在2021至2022年间发展为具有25万亩年种植规模的新兴食用菌种类。据统计,在我国每年有近25%种植面积的羊肚菌遭受病害侵袭,其中以真菌性病害尤为突出,但其致病类群与基本特征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收集了中国18个省(直辖市)32个羊肚菌栽培基地的病害子囊果,结合ITS扩增子测序分析、显微镜检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对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流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所有的子囊果病灶中均检出霉菌性枯萎病(D. longispora)的长椭圆形有隔无性孢子。

  同时,选取七个子囊果病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和ITS系统发育学分析,判定这些分离菌株均为霉菌性枯萎病(D. longispora),纯培养菌株的显微特征和子囊果病灶特征相一致。结合霉菌性枯萎病(D. longispora)在 93.75%标本中表现出的高丰度,科研人员认为“霉菌性枯萎病(D. longispora)是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最主要病原菌,其它潜在病原菌可能是子囊果固有着生真菌或被侵染后引发的滋生类群。该研究明晰了羊肚菌真菌性病害引发的核心种类及其形态与显微特征,为进一步的种植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关新闻: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鹅膏属鞘托鹅膏组起源进化史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鹅膏属鞘托鹅膏组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基于200余物种4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构建了该属鞘托鹅膏组的系统发育,重建了祖先分布区,揭示了鹅膏属鞘托鹅膏组起源进化史。

  物种的现代分布格局成因是重要的进化生物学问题。针对动植物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许多成果,但关于真菌的研究却很少。鹅膏属鞘托鹅膏组真菌为外生菌根菌,与豆科、龙脑香科、桃金娘科、壳斗科和松科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不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而且对于揭示物种的起源演化和传播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在广泛采样及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基础上,杨祝良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研究生Jean Evans I. Codjia等人员利用来自非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样品,基于200余物种4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构建了该属鞘托鹅膏组的系统发育,重建了祖先分布区。

  研究发现,该组可能在晚古新世至早始新世(约56 Ma)起源于非洲,之后从非洲扩散至东南亚,东南亚的物种祖先后来向东北经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后至安第斯山脉北部,向南扩散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向西北扩散至欧洲。在45–36 Ma,鞘托鹅膏组祖先从非洲通过跨洋传播到达亚马逊平原,于25–20 Ma从亚马逊平原扩散到加勒比海地区。

  虽然鞘托鹅膏组与其姐妹组橙盖鹅膏组有相似的起源进化史,但鞘托鹅膏组物种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和对新环境更强的适应性,北温带支系物种分化速率更快,而新热带支系具有生态位保守性。该研究对揭示鹅膏属的起源演化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

  (都市时报 2022年10月24日)

  来源:https://dssbh5.i-km.com.cn/art-283539.html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