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新华社】让更多孩子拥有科学梦想

文章来源:新华社  |  发布时间:2019-05-29  |  作者:岳冉冉,董雪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看科研“国家队”亮十八般武艺——走进中科院公众开放日 

  沙子如何变身芯片?如何实现从“风云不测”到“风云可测”?在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公众在中国科学院多个科研院所享用到了一道道精美的科普大餐。

  5月19日至26日是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活动周的主题是“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活动周期间,被誉为科研“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一大批科研院所免费向公众开放。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要想使科技创新能够真正的取得成功,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计算技术研究所把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的科研大楼变成了“神计妙算游乐场”,公众手持一本科学“护照”就可玩遍整栋科研大楼。沙子如何变身芯片?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带领大家了解了从沙子到芯片的制作流程、看到了芯片内部复杂的电路结构。

  如何实现从“风云不测”到“风云可测”?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天气图制作、龙卷风制造机、云室实验、VR虚拟现实设备,让公众了解了天气预报的流程。

  自动化研究所主打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两个前沿领域,向公众展示了类脑智能、智能博弈、视听觉认知等智能技术领域的成果。

  物理研究所上演了大型实验秀《元素奇迹》。在茶水中倒入氯化铁溶液,茶水颜色变得和墨水一样深;当高锰酸钾和甘油混合后产生的漂亮火焰,引得现场掌声一片。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现代科技馆开放了能源世界、光学世界、材料世界、月球探秘等多个展厅。“去年听说‘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科学突破,中心电子温度达到了1亿摄氏度,心里很好奇什么样的容器能装下这么超高的温度,所以就带儿子来看看。”在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模型前,一位观众笑称自己全家都是“科迷”。

  在固体物理研究所,来访的公众个个摩拳擦掌,原来科研人员给大家带来了温差发电装置。当温热的手掌接触热电材料产生温差时,连接的小灯泡就会闪烁亮光。温差越大,灯泡就越亮。

  在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公众们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真实的肿瘤组织切片,了解了真实肿瘤细胞的产生与发展。

  在昆明植物研究所,以“植物的光影世界”为主题的活动正在展开。“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蘑菇为什么有毒?为什么树上树下都长有苔藓?”四场充满趣味的科学报告,吸引了孩子们专注地倾听。在昆明植物园奇异植物馆,公众好奇地观察着猪笼草、捕蝇草、瓶儿草……原来,这些植物不“吃素”,专吃各种小昆虫。

  “让高端科技走近生活,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这也许正是中科院公众开放日最大的价值所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杨永平说。

  新华社记者岳冉冉 董瑞丰 董雪

 

  在夜空下体验科学之美——走进全国科技活动周“科学之夜” 

  用天文望远镜探索星空奥秘,在奇妙的生物世界游历探险,面对面听大咖讲述科学故事……5月24日晚,公众们迎来全国科技活动周的“科学之夜”,在夜空下体验科学之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展示科研原始创新和重要科技成就的同时,运用多种展示手段,推出了二十余项科学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十足的趣味亲子科学嘉年华活动。戴上VR眼镜,就可以探寻我国巨型射电望远镜“天眼”的奥秘。参与到“寻宝”之旅中,就可以上演真实版“博物馆之夜”。

  华灯初上,孩子们或体验着“牛奶烟花”“指纹探案”“鉴别墨迹”“眼疾手快”“一分钟有多久”“显微镜观察”等有趣的科普互动游戏;或亲手制作奇妙的候鸟旋转立体书、昆虫标本、鸟巢,体验动手的快乐……

  这一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充满了孩子们的惊奇感叹和欢乐笑声。

 

  “这两个方块的颜色一样吗?”“哪条线更长?”在视错觉展区,孩子们仔细观察一幅幅图画。“‘参照’不同,同样的颜色和长度看起来也会不同,视错觉系列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让小朋友知道,原来眼睛也有不可信的时候。”工作人员梅康说。

  将柠檬连接起来的电线里竟然会有电流,原来可以根据鹿角上的细微差别分辨梅花鹿和马鹿,没想到刚出生的大熊猫宝宝体型这么小!

  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刘星瀚不仅喜欢这些小实验、小科普,还对军事博物馆展出的战斗机很感兴趣。他跟许多小朋友一起聆听着军事科普讲座,面对空军军事专家傅前哨的提问,不时答出自己的猜想。

  记者注意到,观众中除了家长和小朋友,“科学之夜”也吸引了不少“大朋友”。看望远镜、做电力小实验、学习小知识……张女士和她的闺蜜就是这样的“大科迷”。

  “我们两个大人就跟小孩子一样,看什么都觉得新奇。如果我们小时候也有机会接触这样的科普,感受科学的乐趣,很可能会选择理工科,走上跟现在不同的发展方向。”张女士笑着说。

  新华社记者董雪、岳冉冉

 

  “科普惠民”如何走得更远——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观察 

  精彩、新颖、惠民、提气,人们用这四个词形容刚结束的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七天时间里,全国共举办各具特色的群众性科技活动超2.1万项,参与人数创纪录超3.1亿人次。当“国之重器”不再是神坛上的“高冷”存在;当品质科普被频频点赞;当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里萌芽……已满19岁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科普惠民”的大礼包。

  ——“硬”科技变得柔软可触。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如何让公众理解“大国重器”“重大专项”的含义,活动周下足了功夫。

  “中国海油深水油气田开发及作业船队”模型揭秘了我国的“深水舰队”如何从3000米的海底开采石油。核电专项成果向人们普及了如何让核燃料颗粒“穿上”安全的石墨球“外衣”。“长征家族”的五号、六号、七号运载火箭被做成了仿真模型集体亮相。1:3比例复制的“玉兔二号”巡视器也在演示如何在月背执行科学任务。

  “大家都对我国最新研制的大国科技很感兴趣,还有观众问我‘鹊桥号’中继星的作用原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中继星飞控主管设计师陈罗婧对公众的热情始料未及。

  当“硬核”科技以实物、模型的方式展出,当最新成果可以体验、参与、互动,高科技开始变得柔软可触摸。“我国的这些科技重大专项让人提气、振奋!”参观者李先生感叹道。

 

  ——科学“大咖”做品质科普。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靠创新,基础在科普。“要想使科技创新能够真正取得成功,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

  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那些蘑菇为什么有毒?树上树下为什么都长有苔藓?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多位院士和研究员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趣味科学报告。在中科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公众们在显微镜下观看真实的肿瘤组织切片,倾听专家讲述“肿瘤细胞的产生与发展”。

  把科研大楼变游乐场,上演化学实验秀,让公众参观龙卷风制造机……围绕科技热点、抓住公众兴趣点、提高人们参与度、用活各种传播形式,中科院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上演了一场场品质科普大戏。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感叹道:“科普太重要了,社会和公众对此有很大需求,它关系着国家未来,关系着青年一代。”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惠及1亿民众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系统”、为患者减轻检查痛苦的创新医疗仪器、如“田螺姑娘”般收拾屋子的智能家居……记者注意到,平易近人的“民生科技”成了今年科技周又一道靓丽风景。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已不再是句空话。”科技部引智司相关负责人说,“今年科技活动周在展示我国科创成果的同时,也展示了走进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科技,如何让科技真正惠及公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种子。上到宇宙黑洞,下到海底科学,大到航空母舰,小到生物细胞,“硬核”如集成电路,亲切如拟人动画……很多小朋友通过科技活动周,开启了走进科学世界的大门。

  “现在的孩子是伴随科技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科技更感兴趣,接受度也更高。”一位电子信息行业专家在2019年科技活动周客串起“讲解员”角色,“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落幕了,但科普不应该落幕。让7天的集中科普变成300多天的常态科普,这样能让更多孩子拥有科学梦想。”他说。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2019年5月28日)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7p9fxjBy1wO9N3PUpQGlw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