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草木一秋 芳华修远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  发布时间:2017-08-16  |  作者:王晨绯,蒋志海,郭刚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金奖作品《凸尖杜鹃》 

 

  银奖作品《木兰》 

 

  金奖作品《褐斑伽蓝》 

  7月24日,国际植物学百年历史上首次大型国际植物艺术画展——第19届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拉开帷幕,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位艺术家及植物学家展示了262幅植物艺术画作品。

  “40岁之后,我常常思考创作应该如何才能有所突破。”John Pastoriza Pinol 是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植物画画家,其作品《木兰》斩获了第19届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银奖,“这幅有自传意义的木兰是我至今最具野心的画作,它蕴含着我心中三个塑造人生的元素:时间、命运、自由。许多年来,我一直期待木兰花的花期。晚冬初春时,艳丽的花朵在灰褐色的枝干绽放,象征着希望。画面中有盛开的花朵,也有待放的花苞,仿佛我一路走来的创作写照。”

  John Pastoriza Pinol的《木兰》姿态挺拔,幽姿淑态的紫红花朵中充满了画家内心饱满的张力,而细细品味又能清楚地辨认出木兰的生物特征。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科学植物画佳作,“科味”浓厚又迸发出艺术的生命力。

  绘画艺术中的另类 

  雷杜德笔下的玫瑰,精准是美;莫奈笔下的睡莲,朦胧又何尝不是美。植物科学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

  可以说,植物画是绘画艺术中的另类。它最初是为鉴别植物种类服务,常被喻为“植物身份证”,要求精确地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态特征,同时又要求与美学融为一体。科学与美,二者不可偏废——既吸收了天地精华的花草树木,展现华丽的容颜,又寓景生情,将笔触的线与点牵丝萦带、辗转盘迂,清晰地勾勒出万千植物的婀娜倩影。而植物画家,大多有着生物学研究的经历,除了追求绘画的艺术美,他们对作品的准确性要求近乎苛刻。

  植物学界有个不可动摇的传统,即发表植物新种时,都要为它绘制标准像——植物科学画。那么,如果只是记录植物特征,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一个快门难道不比一支画笔更高效精准?

  其实,绘制一幅植物科学画,绘画者需仔细观察、解剖,将每一个细节比如花的雌蕊和雄蕊解剖图、倒刺、绒毛等用画笔一一交代清楚,有时还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特征再落诸于笔端。此时,一支绘图钢笔可以说是胜过几千万像素。相机只能捕捉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而画笔记录下物种的永恒。

  “我认为植物画最高的境界是——你要还原它的生命。站在那儿它就迸发出一种生命的力量。”曾孝濂是中国第三代植物科学画家,他的作品非常受邮票收藏者的欢迎。

  262份植物的生命张力 

  曾孝濂为19届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创作了十余幅作品。该展是国际植物学百年历史上首次大型国际植物艺术画展,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位艺术家及植物学家贡献了262幅植物艺术画作品。

  262幅精美的画作诠释了植物的生命张力,生动的作品跃然纸上诉说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写实或抽象的创作传达出植物的盎然生机。

  其中,获金奖的作品《凸尖杜鹃》取材于云南大理点苍山西坡,那是一个因道路交通不便而长期与世隔绝的高寒原始森林,从山腰到山顶积雪地带都有野生杜鹃的分布,层层叠叠,成片成簇。植物科学画家田震琼笔下的这枝杜鹃的叶子可长达70厘米,被誉为世界上叶子最大的杜鹃。

  另一幅金奖作品《褐斑伽蓝》出自韩国植物科学画家Han Jung Ai之手,“我参观植物园时,一株毛茸茸的褐斑伽蓝吸引了我的注意,于是便买下它带回家。接下来,我天天观察这株植物,画了许多素描,直到完成这幅画。因为我对它的根能长出神秘叶子很好奇,就把植物从土里拔了出来,画下根的形态。”Han Jung Ai介绍说。

  铜奖作品之一《全缘叶绿绒蒿》的作者刘丽华是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一名学生。这株婴粟科绿绒蒿生长于海拔2700~5100米处,根上部分呈莲座状,全身披着一层锈色或金黄色的长柔毛。“全缘叶绿绒蒿的花瓣颜色极其特别,美得清新脱俗。茎叶布满柔软的白色长毛,为它的美丽平添了几分温柔亲切。对我个人而言,这幅画是一件挑战自我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刘丽华或许不会知道,观众能从这株毛茸茸的全缘叶绿绒蒿中,看到她轻蘸墨水、微转笔杆变换笔尖方向、控制笔尖力度,将一根根柔软的纤毛勾勒出来时的专注。

  为了守护“寂寞之美” 

  除了现代作品,中国植物艺术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画家,如冯澄如、冯晋庸、陈荣道、邓盈丰、余汉平等大家,他们的珍藏作品也在本次画展首次面世。这些画作历经岁月沧桑与寂寞,纸张已经泛黄。

  随着科技进步,摄影器材的普及,中国植物画也如同这些泛黄的故纸般陷入寂寞。但从展出画品来看,仍有一批画师为心中的执念所坚守。

  为了守护这份“寂寞之美”,仙湖植物园将本次画展的大部分作品收录成书取名为《芳华修远》,由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出版。

  “芳华”意指美好的植物,也指美好的年华,老一辈的丹青人将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植物科学画的绘制,新一代的丹青人在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了植物艺术画。“修远”,追寻理想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仙湖植物园副主任张寿洲总是随身带着几本《芳华修远》,以便送给身边热爱植物的朋友,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些美好的作品和坚持,没有理由不去展示它、欣赏它、分享它,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从这次画展也能看出,中国的植物画除了科学上的严谨外,越来越注重在艺术上的美感,更多植物艺术画作品涌现出来。

  “中国植物画正在经历一场复兴。植物画教会人们仔细观察和尊重大自然的多样性,在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教育上大有可为。”国际植物园协会秘书处主任张林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植物艺术画抱有乐观态度。

  曾孝濂也持有同样的态度,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关注和爱上植物艺术画,“植物艺术画将迎来新的春天”。

  《中国科学报》(2017年8月11日 第5版)

  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7/8/326449.shtm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