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内网 | KIB微博 | 网站地图│ 邮箱登录│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发展规划
    • 研究所年报
    • 大事年表
  •  │ 
  • 机构设置
    • 科研部门
    • 管理部门
    • 支撑系统
    • 联合共建
  •  │ 
  • 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著
    • 专利
  •  │ 
  • 研究队伍
  •  │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概况
    • 学位培养
    • 毕业就业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学子风采
    • 规章制度
    • 下载中心
    • 研究生会
    • 校友会
    • 友情链接
  •  │ 
  • 院地合作
  •  │ 
  • 国际交流
  •  │ 
  • 党群园地
  •  │ 
  • 创新文化
  •  │ 
  • 科学传播
    • 简介
    • 编辑推荐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植物图片
    • 科普视频
  •  │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公开
站内搜索
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
・全部新闻
・党和国家领导人慰问
・追忆悼念
・最新动态
・媒体报道
科研进展
・昆明植物所发表竹类组学和分类学信息平台[03.15]
・多组学研究揭示竹类植物生活史转变和物种多样化的遗...[03.15]
・昆明植物所在苏铁属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中取...[03.15]
・昆明植物所重构核心十字花科原始核型并揭示伴随其快...[03.14]
・昆明植物所在吲哚生物碱集群式全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03.12]
・昆明植物所在石松生物碱新骨架的发现与合成研究中取...[03.12]
联合共建
·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
·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丽江高山植物园
·云南省植物学会
·全国科学院联盟生物多样性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 > 媒体报道
云信网:那位忙于科研,连吃饭都觉得麻烦的老人在睡梦中走了
来源:     作者:袁海毅     2013-06-22     浏览次数:

6月20日凌晨1时31分,在睡梦中,中国植物界的“活词典”、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植物学泰斗吴征镒先生走了,享年97岁。

   这位一生经历了中国百年变革的科学巨人,走时,没有说一句话,走得很安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6月21日,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石头墙上,在他亲笔写下的“原本山川,极命草木”8个大字旁边,学子们穿上毕业礼服合影留念,每个路过这里的人,都会不自禁地看上一眼。

   安静的办公大楼前,工作人员正在悬挂缅怀吴征镒先生的布标,国旗也在前一天降了半旗。他的灵堂设在3楼,不时有人来献花、鞠躬缅怀。

   灵堂将设至6月25日。26日上午10点,吴征镒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昆明市殡仪馆举行。

   一生经历近百年变革

   昆明植物研究所住宅区有一栋不高的单元楼,一楼的一处住所是吴征镒先生生前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由于修建已有30多年,房屋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十分安静。位于一楼的房间里除了简单的待客桌椅,就是几盆挂着标签的盆栽植物,房间兼有居家与研究的双重功能。

   在房屋内,已经与吴老相识50多年的吕春朝正不断地接听电话。“吴老出生在上世纪初,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近一百年来的所有变革,直到年过花甲,才能将所有时间用来做科研,有幸跟着他学习,是我一生之幸。”谈起吴老,与吴老共事了50多年的吕春朝感叹道。 

  吕春朝今年已经75岁,1958年便来到初建的昆明植物研究所,曾任过吴征镒先生秘书、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退休后便与吴老一起,负责帮忙收集一些资料。“我现在坐的地方就是当年吴老的办公桌。”只见在不大的一个房间内,摆放着吴征镒先生生前获得过的众多奖状、旧照片和编写过的图书,这其中就包括《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占据了书柜的一大块地方。

   他是在睡梦中走的

   吕春朝说,吴征镒先生由于1983年腿部受伤,腿脚不方便,于是他的住所就在办工地点的对面,每天吴老就在两个房间之间穿梭,直到2004年搬到市区。吕春朝教授告诉记者,“去年3月,吴老身状况明显下降,开始长期住院疗养。此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医院。”

   “20日凌晨1点31分,他走了。先是心跳停止,接着停止呼吸,他走得很安详。走时,他没有说一句话。”退休后一直照顾吴老的生活起居的陈爱珍介绍,“尽管已97岁,而且长期住院,我们多少也有一些精神准备,但仍觉得太突然了,没有一点征兆,可以说他是在睡梦中走的。”

   已被科研耗得油尽灯枯

  “我凌晨接到医院电话赶过去的。刚到不久他就走了。”杨云珊用沙哑的声音对记者说,“前一天早上还和他交流的,他还好好的,没有任何迹象。”

   杨云珊是吴征镒院士的行政秘书,她自1995年起开始负责吴征镒院士的一些行政事务工作,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

   “97岁真的是高寿,但还是不愿相信他就走了。他真的是被科学研究耗得油尽灯枯了。”在她与吴老相处近20年的记忆中,已经耄耋之年的吴征镒院士,依然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中华大典将出,竟无缘看
谁也没料到,吴征镒院士就这么走了。之前,他还一直在编著《中华大典·生物典》,却未能等到出版。而目前,吴征镒院士的传记也已送到出版社,但未能等到吴老来做修正。

   2007年,吴征镒91岁了,应任继愈先生之邀,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典》的主编。此时,吴征镒的眼疾已经很严重了,家人反对他参与这项繁重的工作,但是吴征镒说,“我不做,谁来做?”为了编出让自己和世人满意的书,他倾其全力,开始重读清代《草木典》。2007年,吴征镒只能看清3号加粗大字了,医生对他说一定不能过度用眼了。可他却回答:“我再不看,就没时间了。”仍天天据案疾书。到2009年时,吴征镒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他便让助手念给他听,他再据此鉴定整理。一直到2012年3月,他因身体不适再度入院,也从未停止过手头的工作。躺在病床上的吴征镒很遗憾,遗憾他只开了个头,而没能干完。他对助手说:我希望你们能抓紧时间做完这项工作,让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华大典·生物典》出版。

   “他主编的《中华大典(植物部分)》,计划到2014年才能出来。”杨云珊说,“要说遗憾,没能亲眼看到大典的出版,大概就是吴先生最大的遗憾了。”

   “逝者已矣。吴先生身后事情正在处理之中,研究所已经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因为吴先生享受着省部级待遇,所以讣告待审批后即将发出。”杨云珊说,“难过之余,我们只有继承吴先生的事业,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保质保量地编纂好《中华大典(植物部分)》,也算对得起吴先生。”

   吴老二三事

   忙工作,吃饭也觉得麻烦

   杨云珊回忆,每天早晨8点是她的上班时间,她到办公室往往会看到吴老已经坐在办公室内开始工作,到吃午饭时间来叫他,他才会赶去吃,午休后又继续工作。有时候,下午5点多钟杨云珊下班,吴征镒院士依然在伏案写作,直到晚饭时间才停下来。

   “一天不工作,比什么都难受。”为了工作,吴征镒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勤奋的他常常在植物标本室里鉴定标本,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连吃饭他也觉得麻烦。“有次在北京植物研究所开会,在会间休息的10多分钟,他都要到旁边的标本室看植物标本。”吴老的秘书吕春朝回忆起了这个细节。
 

   18年没见他发过一次火

   回想起来,杨云珊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吴征镒院士时的音容笑貌。“吴老就是一位特别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没有一点院士、大科学家的架子。” 杨云珊介绍。

   杨云珊说,18年来从未见过吴征镒院士发过一次火。“即便是为了学术问题争论,吴老也同样有着包容的胸怀,从未大声说话或者发过一次脾气。有一次因为学术问题争论,对方先发起火来,吴老却仍然不恼不怒地安慰对方。”

   一张白纸两面都要写满 

  尽管吴征镒院士一生获奖无数,但直到90多岁他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晚年的吴征镒因身体原因,已很少到野外去进行科学考察,将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然而,吴征镒所使用的每一张白纸,都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字,无论是纸的背面或者正面都不留下一点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吴老对吃穿都很随意,对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毫不在意,简单、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就好。“坐得住冷板凳,才出得了头”,他说。

   吕春朝介绍,吴老爱吹笛子,还爱好昆曲、京剧,家里至今还放着200多盘戏曲磁带。

 

来源:http://news.ynxxb.com/content/2013-6/22/N10953349056.aspx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