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内网 | KIB微博 | 网站地图│ 邮箱登录│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发展规划
    • 研究所年报
    • 大事年表
  •  │ 
  • 机构设置
    • 科研部门
    • 管理部门
    • 支撑系统
    • 联合共建
  •  │ 
  • 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著
    • 专利
  •  │ 
  • 研究队伍
  •  │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概况
    • 学位培养
    • 毕业就业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学子风采
    • 规章制度
    • 下载中心
    • 研究生会
    • 校友会
    • 友情链接
  •  │ 
  • 院地合作
  •  │ 
  • 国际交流
  •  │ 
  • 党群园地
  •  │ 
  • 创新文化
  •  │ 
  • 科学传播
    • 简介
    • 编辑推荐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植物图片
    • 科普视频
  •  │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公开
站内搜索
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
・全部新闻
・党和国家领导人慰问
・追忆悼念
・最新动态
・媒体报道
科研进展
・昆明植物所发表竹类组学和分类学信息平台[03.15]
・多组学研究揭示竹类植物生活史转变和物种多样化的遗...[03.15]
・昆明植物所在苏铁属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中取...[03.15]
・昆明植物所重构核心十字花科原始核型并揭示伴随其快...[03.14]
・昆明植物所在吲哚生物碱集群式全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03.12]
・昆明植物所在石松生物碱新骨架的发现与合成研究中取...[03.12]
联合共建
·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
·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丽江高山植物园
·云南省植物学会
·全国科学院联盟生物多样性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 > 最新动态
铭记启明星(晚辈 刘海桑)
来源:     作者:     2013-07-04     浏览次数:

面对小叶片献智慧

记得在昆明读小学时,曾听父亲讲过一个关于吴征镒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的故事,终身难忘。父亲说,抗美援朝期间,美国使用了细菌武器,但一直拒不承认。后来,吴征镒先生作为专家前往朝鲜调查,在众多的落叶中,很快发现了当地乃至整个亚洲都没有、只有美洲才有的叶片。很快,这些美洲特有的叶片被证实上面携带了霍乱等传染病的病菌。这成了美国投放细菌武器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叶片本身不会像昆虫或其他动物一样从别的地方爬行或飞过来。此前,曾有其他专家提出把一种正常出现的“摇蚊”作为美军投放细菌弹的证据。而事实上,这类“摇蚊”是不叮咬人的,即使带了细菌也不会在人群中传染疾病。

棕榈奇美坚韧的魅力

光阴飞逝,我离开昆明去厦门读生物系植物专业,进入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工作,我受棕榈的奇、美、坚韧品质和景观所吸引,比如:长达25m的羽状叶创下了植物界的基尼斯记录;重达25kg的种子使其他植物望成莫及。。。。。。已深深地在我脑海扎根。我写了数篇科普文章,表达自己对棕榈的情有独钟的感受。

 99、3、我在《中国园林》上发表了《棕榈植物造景艺术》后,很想写一本科普小册子,终于有机会与中国林业出版社签订合同撰写《观赏棕榈》。由于签订合同时还不到30岁,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建议我最好找一位权威的专家帮写序言。这可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工作时间不长,认识的同行寥寥无几。好在父亲帮忙找到了吴征镒院士,在说明来意后,吴老微笑地说道,那我先看看吧,便留下了《观赏棕榈》手稿。等待往往是最难熬的,因为吴老非常忙而又治学严谨,我无法确定他在短期内是否有闲暇看完这本手稿,是否会题词或写序。十多天后,我收到了传真,传真上是吴老为我的《观赏棕榈》写的序,末尾则是吴老的亲笔签名。真是喜出望外,从序言中了解到吴老曾到过我园。我立即将传真复印后传真给了出版社,同时打电话向吴老致谢。吴老的助手告诉我,为了尽快看完这本三十多万字的手稿,吴老在百忙之中利用了春节等节假日,还在写完序言后特别嘱咐用传真及时发给我。这样关爱我,我对吴老的感激之情真是难以言表。2002年春,《观赏棕榈》终于出版了。而吴老为我写的序也被他收录到他出版的《百兼杂感随忆》,我更感激不尽。

永远铭记启明星

几年之后,我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我对棕榈仍有所研究深入,有幸拜访吴老,在请教植物分类学的问题时,曾提到分子系统学,他立即说道,他没有做这一块的研究,可以找李德铢(李德铢研究员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所长),他随手拿了一张纸,写下了电话号码。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我影响很深,在我继续出版第二、第三本书时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写《鼓浪屿古树名木》时,遇到了一些曲折与困难,但一想到他为我写的序言和他的鼓励说:“望能再接再厉,为热带名花异木,特别是棕榈科的研究运用做进一步的努力。”吴老还鼓励说:“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便义无反顾继续写作,终于较快完成了初稿并最终出版。我每想起吴征镒院士毕生奋进,令人钦仰,真个是一座真善美的珠穆朗玛峰,与天地大海永远共存;吴征镒星的光辉永远辉映和鼓舞着科研的精神!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